李想: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重要的系统
5月25日理想汽车召开了盛大的春季发布会,发布了其最新的理想ONE(配置|询价)中期改款车型,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而就在发布会的第二天上午,李想更是召开了记者见面会,针对于一些热点议题,当面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车机交互,如何尊重政策与法规、个人隐私,未来车型产品,以及企业管理和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沟通,正如李想本人一贯的风格,在长达2个半小时的见面会上,干货满满。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李想(右)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沈亚楠(左)问题1:关于交付的问题,当时说6月1日开始交付的会有9款配置,其他的会往后延几周,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订单已经远超目前的产能?
沈亚楠:我们之前把一些主流配置做了预生产准备。从昨天发布会后的订单情况来看,确实订单比较多,可能匹配各地销售终端的量各有差异,虽然6月1日开始交车,能选的车和配置确实是有限的。具体的订单量现在还不方便说。
问题2: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是全栈自研的,2021款理想ONE是全球首个量产交付800万的摄像头的车型,系统的研发的难度在哪里,能带来什么好处?
李想:我们昨天没有提Li OS,这个跟用户开放的使用操作系统是不一样的,他主要是为自动驾驶,还有摄动系统,自己研发的操作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提升前端的开发效率,我们第一步先做操作系统,这一块用户是感受不到的,昨天我们也没有对外宣布。长期而言,还是会把这块很好的做下去,我们做操作系统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非娱乐端的QNX发挥的作用。至于难度,肯定没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大,最主要的还是能定项自己的需求和开发工具链,这是操作系统的部分。
第二个是感知的部分。感知的部分可以分成两块,从博世雷达而言,博世已经帮大家做好了,一般的企业不会做雷达的感知,博世把结果给到我们,我们跟其他的感知进行融合,这是所有企业都差不多的。
800万摄像头的这一块,这一块的感知是我们过去一直在积累的能力,只不过Mobileye时代没有能力发挥出来,到了地平线可以发挥出来,能进行红绿灯的识别,横向车辆的识别,马路牙子和桩桶这些东西的识别。我们知道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改的,受制于他是“黑盒子”的方式,我们看到了也不可以进行修改。从感知的角度而言,一家企业跑在路上的车越多,他的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问题3: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是理想的标配,而目前其他很多厂家都是推行的订阅制的,是不是意味着你们不考虑在未来的收入中增加软件服务的收入,只靠汽车销售的收入?未来的车型,有没有考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出来之后推行软件的订阅?
李想:我们不能封死说一定不提供软件服务、不需要这方面收入,我们不能这么说,我们打造的是“移动的家”,这方面肯定是需要软件服务的。关于自动驾驶方面和辅助驾驶方面,我们还是希望能标配就标配。
我自己个人而言,并不太接受一款车有高低配的概念,一个车是有自动驾驶,一个车是没有自动驾驶,一个车是高配的,一个车是低配的。大家本身对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定义不一样,我们自己认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的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我不认为我买了一个苹果手机,无论是四千多块钱的iphone6,还是iphone 12 pro max,它的操作系统应该都是一样的。我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的底层、最重要的系统,这个大家的理解是不同的。
问题4:你预想中的软件服务有哪些?
李想:现在没有办法做那么长远的预想,因为我们的保有量才有五万多辆,你去讲这些软件订阅收入,太早了。我们也很难预测到未来车辆的使用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能够开放给用户的使用场景,解放用户的时间,不需要自己去开车。今天还是没有办法直接拿电脑或者是拿手机的商业模式套过来。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认为手机的商业模式跟电脑是一样的,后来发现完全不同。其实一个智能车他成熟以后他的商业模式跟手机也不一样,很难把上一个时代的东西搬过来。
问题5:2021款理想ONE有哪些更新是听取了用户意见后所做的改进?
李想:从用户的角度而言,我们一部分听了很多用户的需求,另外一部分还会判断一些前瞻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上面用了一些零部件,零部件的供应链也会升级,供应链建议我们不要再使用二合一的电机,而使用三合一的电机,这样他们的效率也更高。
问题6:您说到算法的事情,去年自动驾驶的投入规模较大,到今年我们的算法已经是用在量产车上了,感觉这个进度还是非常快的,怎么做到这个进度的?芯片是非常紧缺,理想ONE出来以后,这块我们的筹备工作怎么做的?
李想:第一个问题,我们内部有一些算法的大牛,算法水平非常高。另外一方面大家都很拼命,工作到晚上12点是很正常的,尤其自动驾驶团队大部分周六周日都是在工作的。研发团队非常希望能够尽快把自己的作品交付出来,他们确实不愿意用别人的算法,我们选择用自己的算法的时候,他们开心的不得了。他们加入智能电动车企业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的算法能用上车,他们骨子里是不会服任何一个汽车厂家的。
沈亚楠:第二个问题关于芯片的供应,大背景是今年的芯片非常紧张,紧张的情况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上半年。在整个的大环境下,由于订单较多,我们芯片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每天都在追货。同时我们全栈自研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更灵活更快速的应对。
李想:我补充一下,这一轮芯片的缺货缺的不是主芯片,缺的都是功能芯片。一个NOA的控制器,上面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价格并不高的芯片,但是缺一个你整个都做不起来。像高通的芯片,地平线的芯片,是不缺货的。因为先进制程,整个产能台积电在美国是有很好的保证的。
问题7:昨天发布了新款理想ONE,根据后台的订单官方的透露接收到了多少新订单?新款和老款之间在价格上差距并不大,但是理想ONE更新了很多配置,对于老款理想ONE的配置会产生很多影响,在老款理想ONE的销售策略上有哪些变化和考虑?还有之前发布说在芯片层面是英伟达的合作,之前跟地平线的合作和英伟达的合作在合作层面是有变化,还是说在不同项目上?和英伟达的合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沈亚楠:第一个问题昨天晚上开始订单确实非常强劲。有些客户在发布会后半夜12点去试驾,热情非常高。所以,昨天的订单比我们日常订单量是翻了很多番的,这个量我们认为会持续,会非常热,具体的数量还是不方便说。第二个问题,2021款理想ONE开始生产和销售后,2020款将停止生产。
李想:芯片的角度而言,接下来全尺寸的SUV一定会上两颗Orin的芯片,这个是标配,这个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因为那个车从硬件架构而言是完全按照L4研发。
问题8:英伟达是用在下一款车?
李想:对,这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越早开展自己的自研,后面来做起来相对就不会拿那么先进的工具来重新开始做从零到一的工作。
问题9:硬件是英伟达,算法是自己的?
李想:对,英伟达也不提供算法。
问题10:在2020年的Q4和2021年的Q1销量是比较接近的,很多人担心我们这款产品销量的增长空间,我不知道您对销量的增长空间是怎么看的?您作为公司的第一负责人,又是微博的百万粉丝的大V,您个人的品牌和公司的品牌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我不知道您在个人品牌这方面还有其他的规划?一季度也有参加《奇葩说》这样的节目,对于您个人的形象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还有昨天发布会的时候SEV也有展示,我们的小车还有新的规划吗?
李想:2021年第一季度整个的销量受到春节的影响,而去年4季度电动车企业基本上都捡了几个红包,一个红包是上海的政策,第二个是郑州的新能源的政策。一季度的表现是这个样子的。
第二个问题我没有刻意树立个人品牌。马东是我的一个同学,他忽悠了我一下,直到《奇葩说》要开始录的时候他让我去当选手,我一直以为让我去当评委呢,之前我没怎么看过《奇葩说》,因为没有什么时间看综艺节目,虽然那个节目挺好的。临时去了以后把我跟王小川一起忽悠过去,才知道让我去当选手,都到那个时间点还是硬着头皮去录了。
从去年开始我的时间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要完成我们的战略目标,整个组织的建设付出了很多的工作,我们需要不停的上课,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还是不够的。另外一方面是聚焦下一代的产品,以及多产品以后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构建。我基本上被这两件事情占据了几乎100%的时间。
第三个是SEV,SEV不是为了昨天的发布会展示的,新的研发总部建好以后我们把SEV摆在这里了。我们之前做过的各种各样的尝试,我们自己内部老讲“吃包子”,你吃第一个包子,第二个包子,第三个包子没有吃饱,直到吃到第八个包子就吃饱了,第一个包子和第二个包子都是充满价值的,不是说前面的是没有价值的,否则谁也不愿意去创新和尝试,都等着躺在那里收获现成的。
问题11:昨天发布的2021款理想ONE对于我们2021年的销量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第二理想汽车已经“小学”毕业,进入了“中学”,请问“中学”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实施计划?第三2020年整体的研发的占比大概是不到15%,昨天也说了未来会增加这部分,大概是什么样的?
沈亚楠:我们对2021款的理想ONE信心非常强,目前的订单也有这样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的9月份月销量希望突破万台,目前也是这样的规划。
李想:我昨天讲的不是理想汽车,讲的是“理想同学”AI助手。在车里面向家人的用车,后面会坐孩子,会坐老人,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语音系统对于一个智能电动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方面增加了很多投入,具体的产品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能力不仅仅覆盖到2021款,2020款理想ONE也没有任何区别,主要是自身软件的提升。
第三个研发投入,今年的研发投入大概会增长到30亿人民币,比去年提升很多的。[注,相比2020年研发投入(11亿元),翻倍以上增长。]接下来的几年研发的投入都会持续的再往上增加,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接下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是确实去年IPO以后我们有钱了。IPO之前,往研发上投会非常的谨慎,为数不多的现金储备还得保证企业正常的流转和运转。融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把研发拉上来。
问题12:资本市场也很关注理想汽车,刚才李想也说了我们融资变得有钱,我们会不会考虑变的更有钱,用港股和A股融资?另外我们的细分市场我们在北京、郑州、重庆是领先的,但是在一些南方城市相对落后一些,像上海、广州、杭州这些城市,我们下一步会不会有针对性的有相关的销售策略?
李想:钱肯定多多益善。这个行业里,不止是我们造车,造车三宝,上面还有特斯拉,身后还出现一堆超级有钱的百度、小米这样的企业,打仗的时候后勤储备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介意任何一种方式去获得更多的资金的储备,包含资本市场,二级市场,包含银行的贷款,包含通过发债各种各样的方式。
沈亚楠:关于销售的问题,我们在郑州、西安、成都卖的非常好,南方城市深圳、广州我们卖的也不错。您说的江浙沪地带,上海我们卖的OK,杭州卖的其实挺好。整体而言,我们未来在全国不会有重大的销售政策不一样。
目前看出来市占率的差异,主要是我们在各地的店面铺设的深度以及各地的营销手段。下一步的营销手段和开店会根据各地再做一个深化和细化。
问题13:中国电动车的市场发展很快,法规也是各种各样的,最近电动车也有一些新的进展,理想怎么看待法规的变化?今年的后半年理想预计月销达到一万台,是关于理想汽车有什么新的计划?理想的店面都是自营的,为了支持扩张,您觉得引入一些资本帮助理想拓展更多的店面?
李想:第一个问题我们肯定会关注政策,第一款车就是死在政策上,我们在政策的关注程度还是非常高的,也有专业的政策相关的团队。接下来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政策变化,比如说接下来充电会出现新的HPC的高压充电标准的变化。再比如说大家从L2级别的辅助驾驶往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的时候,也会出现政策上的变化。再往下包含在数据隐私方面,大家看到政府的动作也是非常积极的在往前走,这个我们必须得跟上。我们要做严格的遵守中国的所有相关法律的汽车企业。这是我们政策方面的关注。
沈亚楠:第二个问题,到9月份希望销量破万,支撑是两个方面,首先是2021款理想ONE的产品里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支撑点是到今天为止,截止到今时今日我们是75个零售店在54个城市,店的覆盖是有点落后于蔚来,今天我们会加速渠道的覆盖,来支撑我们销量进一步的提升。
至于说直营的策略,我们会长期的坚持。我们认为直接服务客户,直接的客户关系是我们最看重的一件事。并不排除我们从线索方面和场地方面,找一些更灵活的合作方式,但是直接服务客户这件事我们一定是直营的。
问题14:今年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非常激烈,激光雷达城市级L2和空气悬挂已经是30万了,竞争逐渐加速,2021款理想ONE最大的亮点是地平线J3,我们的亮点并没有那么突出,怎么利用有限的市场竞争?我们如何应对接下来产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您觉得小米和百度会是对手吗?今年的拓展计划和投资计划是什么?
李想:很多东西还是等着大家交付之后再看,还有他交付的量是什么。如果花十几万在车上做demo是另外一码事,这套东西如果相对正常的车贵了十几万,这是到底市场行为还是demo行为,需要往后再看。
从明年开始大家对于自动驾驶发展的进程会有一个认知上的变化。我觉得今天大家做出来的主流的车上做出来的选择都是2020年之前做的选择,因为2020年之前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汽车行业而言,在这方面的进步速度基本上跟传统的汽车差不多的。从2021年以后整个自动驾驶的进步速度会进入到摩尔定律甚至是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大家通过L4的算力,包括激光雷达,基本上明年这个行业里的有些选手就陆续交付了,等大家都交付以后再来比较一些各个企业之间实际的水平和差异。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因为永远有新的东西,永远后面来的人出的牌比前面人出的牌要新,这永远没有终点。手机也是,后面出的像素一定比前面要好,后面出的处理器一定比前面要高。汽车还是有自己的周期,我们觉得自己进步的速度已经很慢了,我们老的车主会觉得进步的速度太快了。到了下一款产品,大家可能觉得你进步速度怎么快到这种程度。接下来的进步速度和之前不一样了。
第二个问题百度、小米,汽车的东西特别简单,大家讲这个企业实力多么强,我觉得汽车就拿产品来说话。汽车这个产品在销量上也做不了假,保险和上牌数据是最好的体现,不会有任何的资本市场说一个汽车厂商在销量上做假,尤其像我们这种直营的,连批发的缓存都没有。到底评价这个车企好不好,不用猜。车的发展在手机的时代出现过,手机那个时代BAT也去碰手机了,也参股手机的企业了,各种各样无数的人都要做手机是一样的,无非现在是到了汽车重新演一遍。最后怎么样,还是看能不能拿出来实实在在的产品,到底是不是真的all in在做这种产品,最后还是要拿产品,拿市场销量说话。其他的都不要去猜。
第三个问题,我们自动驾驶现在的规模是300人,到年底大概会做到600人的规模。这里面包含自动驾驶的软硬件,也包含自动驾驶的背后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链,我们看的是大的自动驾驶团队。
问题15:想请您分享理想在智能驾驶有没有新的进展,有没有阶段性的目标?理想自研自动驾驶,哪些会自研哪些考虑供应商去做?分工上面是怎么考虑的?
李想:第一个问题我们在自动驾驶方面相对特斯拉、相对小鹏我们是补课的,我们原来用的是黑盒子的算法,我们先追上他们的能力,这是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研发的角度我们的软件、硬件,软件里面包括感知、决策、规划,这些我们都会自己来做,包含后续的操作系统和研发供应链都会自己来做。外部合作的我们设计的板子(注:域控制器),这个板子的执行和生产还是交给供应商做,这不是我们擅长的。这是在自动驾驶方面采用全栈自研。
问题16:做一个从百亿到千亿的战略调整,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调整?理想汽车在第四季度开始盈利,之前的研发费用还是比较低的,随着研发投入的变大和加速,对于未来几个季度或者是年度的预期怎么样?
李想:第一个整个能力跟挑战,我觉得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研究了一下,所有的企业从这个收入规模到下一个销售规模基本上面临的挑战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管理方式不一样。我们只做一款车和做多款车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包含我们原来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因为我们发现最大的挑战是,一个智能电动车企业,基本上会横跨多种组织形式。根据整个业务状态的不同会横跨多种组织形式,像供应链制造,很成熟的工艺化的体系组织模式,我们也会覆盖。做App,做互联网,做销售服务这样像互联网的方式我们也会去完整的涉及,也要有完整的能力和方式。再往后多款车,多款车型以及大型软件的研发这种系统型的复杂组织的能力我们也得获取。再往后更开放的L4级别的未来的自动驾驶,开放的复杂的能力我们也得掌握。
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一方面我们怎么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向不同领域的最好的行业最佳实践学习。比如说我要做复杂的硬件和大型的软件系统的管理,这个在这里面表现最好的是华为,华为的IPD是这方面最有效的,是个巨大的管理体系,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把可能出现四种象限里的不同的组织回到一个空间里面,就像空军、陆军、海军一样大家协作在一起,不能像之前说传统的看不上新的,新的看不上传统的。怎么让大家在一个世界里保持更高效的工作,这是巨大的挑战,真的比我们看到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管理难度还要大,这是我们讲的接下来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沈亚楠:第二个问题我们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期不能说,请大家关注业绩会。
问题17:搭载“征程3”芯片,理想汽车的自动驾驶变成了标配。针对系统的话,对于老款车型是怎么样升级的?网信办出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目录》我们未来将如何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以及怎样去做?
李想:第一个NOA对于老车主是没有办法升级的,这个线束是不一样,有一点问题就会造成大的安全问题,而且基本上没有改线束的可能,并没有办法提供老车主的升级。但之前2020款理想ONE的L2级ADAS会持续升级,像视觉泊车也会推出,会持续提升。
第二个,接下来政府对于数据安全、隐私要求是很完善的,我们完全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也没有什么捷径,这个对于我们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小心到了连车内都不装摄像头。
问题18:2021款的理想ONE他的方案体现到了高速公路的NOA,后续能否通过整个NOA对于城区道路的功能,以及对于城区的道路是否搭载激光雷达的看法?
李想:两个层面,第一个城市NOA我们先不做任何的许诺,做城市NOA有巨大的挑战,目前高清地图对于市区的覆盖几乎寥寥无几,我们要做的NOA基于安全的角度还是要跟高清地图结合在一起的,其实封闭道路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覆盖,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
另外一个方面,从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是标配,往更高级别去走的话,没有必要非得纠结激光雷达这件事情。激光雷达变的越来越便宜,摄像头越来越贵,一个800万的摄像头要贵四五倍,800万的像素用完了以后就会往2000万的像素上去看的,那个价格会更贵了。看四五年以后,可能2000万像素的摄像头会跟激光雷达一个价格。在车的传感器融合上面不用太纠结,他只是一个成本问题,只要成本到位了该做的融合就去做就可以了。人就是这么来工作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方面,一个车不是靠任何的单一传感器工作的,他既不是完全靠摄像头工作,也不是完全的靠毫米波雷达工作,也不是靠激光雷达工作,他是融合产生最佳的结果,来获得互动传感器的匹配,单独的传感器的传感也会变的失效,还是要理性的去看,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一个横向的白色的卡车摆在那里大家都是会直接撞上去的。至于再往下3D视觉会变成什么样的结果,3D视觉是不是依赖于更高,依赖于特别特别强的算力和摄像头跟激光雷达相比就是成本的问题了。
激光雷达有一个问题就是激光雷达摆放的位置,接下来汽车碰撞的要求太高了。很多现有的激光雷达的布置方案在碰撞上不一定合格,这也是一个问题。
问题19:在今年4月份上海的理想汽车公司成立,在他的经营业务范畴当中包含了充断电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会在换电模式上也有一定的布局和考量?最近的原材料上涨情况非常的显著,尤其是在电池方面,这方面的价格上涨有没有传导到我们下游方面对毛利率是否有影响?
沈亚楠:大家也知道,我们在开始开发400kW的高压充电的方案,这种方案我们认为会从经济上和从客户体验上比现有的所有解决方案都要好。我们也设立了充电网络的部门,会做一部分自建充电桩的动作,实际上已经在开展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上游的原材料,目前确实大宗商品都在涨价,这两个月有点回落,整体而言对我们的压力还是蛮大的,我们尽量去不把压力传导给客户。
问题20:新款的理想ONE采用了地平线的“征程3”,地平线面向了L4的“征程5”芯片也研制成功,听说后续会发布,这个会不会持续用到理想产品上?数据是否能够做到交融,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在您看来衡量一款车真正智能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李想:第一个地平线的合作方式,我们对他们是非常满意的,因为他们大量的团队直接跟我们在一起工作,我们在做各种各样的感知的测试,标定的时候,无论是在常熟的工厂还是在实验厂还是在管控道路上,他们都有专业的工程师一起跟着我们,这个跟之前的芯片厂商合作价值是天壤之别的。虽然(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过去都是搞技术的大拿,但是在客户经营管理上面做的远超我们的预期,我们自动驾驶的团队之前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供应商,地平线是我们见过的配合程度最高,最专业的团队。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一个芯片从流片到上车基本上是两年的时间,英伟达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了Orin的下一代产品,他给的成熟的时间是2025年,本身的芯片周期到各种各样的试验是很长很长的,汽车的规范比手机要求严格得多。地平线J5我们也在跟地平线团队在持续的沟通,会跟地平线J3一样,先进行评测,达到评估标准以后再做下一步判断。
我觉得智能车所谓真正的智能,座舱只是一部分。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过去的时候手机跑的再靠前一点,我当初做汽车之家意味着数字的世界和物理的世界是隔离开的。到了智能车这个世界,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二合为一了。汽车是全世界最稳定的物联网,每一代的架构能够把各种各样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比如空调相当于把新风系统、灯光等各种各样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根本不是今天IoT讲的动不动就断开了。汽车比家里的IoT稳定的多。当这些东西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这是我们比较兴奋的。
如果只是讲能够替代手机这是很初级的事情,至少“造车三宝”的用户基本上不会去买手机支架,特斯拉用户特别喜欢买手机支架,因为确实不需要在车上用手机了。
问题21:提供用户升级是理想的习惯,随着保有量越来越大,如何看待用户定价的问题?在硬件能力快速迭代的情况下,我们以后的开发融通会加入可升级迭代能力的参考吗?
沈亚楠:定价的话我们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他不会是我们的利润主要的考虑,我们的价格也会比较公允。
李想:从可升级的角度而言,我们合作的供应商如果是传统汽车体系方式出来的,基本上不具备升级的可能性。如果后面是高通和英伟达这样的,尤其是英伟达,你从显示卡的角度而言,可升级的方案就成为了可能,这还是跟供应商的体系相关的。
像英伟达这样的他会给到我们再下一代的接口,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一些传统的汽车厂商供应链,他只能给到你这一代供应链,下一代会只字不提,你没有办法在接口上和网关做出太多的预留,这是两个体系。
问题22:去年召回新的进展如何?小鹏和威马已经有了轿车计划,想问一下下一步的规划。理想有“出海”的规划吗?
沈亚楠:召回我们早就结束了,我们在3个月之内,按照国家的要求,基本上把所有的召回完毕。
对于“出海”,我们还在严密的思考,我们的策略以及最终目标是想要成为全球化的汽车科技企业,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我们现在在非常认真的研究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渠道的铺设,团队目前也已经建立了。
李想:另外一个问题,没有轿车计划。我们已经对外公布了产品线了,会有一个W平台,空间取向的,会有一个S平台,运动取向的,会有多条取向来覆盖不同用户的需求。
问题23:发布改款车型后如何评估新老顾客的感受?新车直观的调整是方向盘,下一阶段的交付方式是不是说方向盘是比较重要的媒介?想总发布会之前发了一个“硬件管理升级模式”的微博,不知道想总作为级别三的产品经理是如何评价2021款理想ONE的?
沈亚楠:行业本身在加速发展,我们不能停止产品的演进。对用户而言,我们还是更多的从后续用车售后服务上面,增加大家的满意度。通过不断的提升服务,让大家满意。
李想:方向盘,唯一的变化是因为NOA导航辅助驾驶需要做相应的确认操作,这样的确认操作不能让用户触摸屏幕。我们最主要的变化是围绕着NOA导航辅助驾驶的设计,方便用户调速度,方便做“确认”和“取消”。这个和过去的L2的ADAS不太一样的,目的是为了做这样的改变。
如果你的整个车是为了L4设计的,它又变的不一样了。可能未来大家会脱离今天的方向盘的方式,可能会把更多的有效交互不再放到屏幕上,可能涉及安全的交互直接放在方向盘上,我们认为这是方向盘发展的重要的趋势。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不止是我要做到这样,我们团队在招募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因为产品这件事情并不好做,大家对于这么重要的事情要严肃看待。产品团队就是研发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部门既重要,也要严肃,该有的系统必须是要有的。我们对于构建产品团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包含2021款理想ONE,我参与的比较少,基本上就是团队掌握这些能力以后做出来的这款产品。
受到时间原因,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编:leo)-
裕隆欲回购合资公司股份,牵手富士康专做电动车
2021-05-26 -
日产:自治车的遥控停车场
2021-05-25 -
聪明的forfour brabus获得大功率提升
2021-05-22 -
担心驾驶者不了解智能高速公路
2021-05-20 -
上海地区或在驾考中增设电动车项目
2021-05-19